• 芍药轮斑病1(c)丁万隆
  • 芍药轮斑病2(c)丁万隆
    芍药轮斑病
    危害部位:
    分布与危害:

    病菌主要为害叶片。初期叶上产生圆形或半圆形病斑,褐色至黄褐色,直径210mm,同心轮纹明显,边缘有时不明显,病斑上生淡黑色霉层;发病后期病斑上生淡黑色霉层,为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,发病严重时整个叶面布满病斑而枯死

    病原:
  • 病原为牡丹尾孢菌Cercospora paeoniae Tehon et Daniels,属于半知菌亚门、丝孢纲、丛梗孢目、尾孢属真菌。子座有或无。分生孢子梗215根成束,疏松至密集,褐色,隔膜多,有膝状屈曲03处,分枝,顶端有中等大小的孢子痕,大小30130μm×34.5μm。分生孢子无色,针形至倒棍棒形或圆筒形,直或弯,隔膜多而不明显,基部大多平切,大小4575μm×23.5μm

    • 发生规律:
  •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组织上越冬,翌年在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引起初侵染,以后病斑又不断产生新的分生孢子,引起多次再侵染,扩大蔓延为害。分生孢子通过风雨,气流传播。病菌喜高温,所以病害发生期较叶霉病为晚。多雨和露重的秋季发病重。

    • 防治方法:
  • 1)清洁田园  采收后彻底清除病残株及落叶,集中烧毁。

    2药剂防治  发病初期喷洒50%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11200波尔多液、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、50%·硫悬浮剂或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、77%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,隔7101次,连续防治23次。

  • 危害部位相似< >的病害
    被害状相似<坏死 >的病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