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形态特征:
卵:长1.5~2mm,长椭圆形,初产时乳白色至淡黄色。
幼虫:老熟幼虫体长15~18mm,圆筒形,头小,黄褐色,口器黑色,其他乳白色,有光泽。前胸背板前缘有一褐色斑纹,腹部共有10节,肉眼可见9节,第10节套在第9节内,后胸和腹部第1~7节背和腹面上均有明显肉质颗粒状突起,体被有稀疏短细毛,第9节细毛比较长,腹末平截。
蛹:蛹长10~15mm,刚化蛹时乳白色,后变橙黄色,胸背长约占体长1/3,触角出现并平伸在体侧,蛹体被有绒毛,翅芽达第5腹节,后腿足达第6腹节。初化蛹时乳白色,后期老熟为深黄色。触角、口器均由褐色变黑色。
- 发生规律:
在广西1年发生3代,世代重叠。以老熟幼虫及少量蛹在藤蔓里越冬。4月中旬越冬幼虫开始化蛹,5月为化蛹盛期,4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成虫羽化期;6月上旬至9月上旬为第一代幼虫发生期;8月上旬至9月下旬为第二代幼虫发生期;10月为第三代幼虫发生期。8~10月为幼虫集中发生期。第一代幼虫为害不严重,第二、第三代幼虫集中在9月和10月发生,发生量大、为害性强。
成虫多将卵散产在叶柄组织表面,部分产在藤茎组织表面,每次产1粒。幼虫孵化后主要在附近叶柄组织内取食为害,发育至2龄后进入藤茎部组织,可向上、下钻入部髓为害。幼虫有相互残杀的习性,同一藤蔓中的幼虫只在各自以木屑筑起的室道内“迂回”为害,很少在同一蛀道内同时出现两条幼虫。被害部位因受到刺激加上虫粪、木屑等堆积其中,故外观之往往呈畸形、膨大的虫瘿状。
该天牛幼虫主要为害直径为0.5~1.5cm的藤蔓,此类藤蔓多集中在距地面50cm以上的主蔓和一级侧蔓;愈斑瓜天牛在栽培品种“红毛果”发生为害较重,该品种藤蔓粗壮肥嫩,叶大厚实,植株含糖量高,适宜成虫产卵,幼虫取食,故在品种混杂的果园内“红毛果”最先受害且受害最严重;平地上种植的罗汉果受天牛为害率及虫口密度均显著高于在山地。随着海拔的升高发生量降低。发生严重度:平地>坡地>山地;干旱,降雨量少,愈斑瓜天牛大发生几率高。
- 防治方法:
2. 生物防治 管氏肿腿蜂对此天牛的寄生率较高,在幼虫发生期释放天敌管氏肿腿蜂,防治效果好。
3. 化学防治 6月上中旬,检查瓜萎主蔓,以离地面80~120cm处发现蛀孔后,用药剂浸泡的棉絮包裹蛀孔,然后用塑料薄膜包扎,杀死幼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