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幼虫(c)蒋妮
  • 成虫(c)蒋妮
  • 为害状(c)蒋妮
    愈斑瓜天牛
    拉丁名:Apomecyna saltator niveosparsa
    科属: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
    危害部位:
    分布与危害:        愈斑瓜天牛Apomecyna saltator niveosparsa Fairmaire又名瓜天牛、瓜藤天牛,属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。国内分布于江苏、浙江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。国外分布于越南、日本、印度。主要危害葫芦科药材罗汉果、栝楼等。在天牛危害严重的罗汉果园受害株率高达48.8%,虫口密度将近8头/株,严重影响了罗汉果生产。
    形态特征:
  •         成虫:雌成虫体长10~12mm,背宽2~4mm,雄体略小,圆筒形,初羽化时红褐色,1~2天后为茶褐色或黑褐色,体上密生分布不均匀棕黄色短绒毛。触角长6~8mm,11节,第一节粗大,第二节短而细,近球形,第3~4节长3mm,第5~11节较短,每节茎着生白色绒毛圈。头、胸、足及鞘翅上混杂有不规则白色小点。前胸背板中区有白色小点组成花纹斑,中间宽、两端窄。鞘翅刻点粗,黑褐色,纵行排列,两鞘翅上、下方各有一组愈合成三列斜行的大白斑。腹部黑色,各腹节有小白斑二枚,纵行排列。中足胫节端部外侧有凹沟,跗节四节,末节细长,爪一对。
            卵:长1.5~2mm,长椭圆形,初产时乳白色至淡黄色。
            幼虫:老熟幼虫体长15~18mm,圆筒形,头小,黄褐色,口器黑色,其他乳白色,有光泽。前胸背板前缘有一褐色斑纹,腹部共有10节,肉眼可见9节,第10节套在第9节内,后胸和腹部第1~7节背和腹面上均有明显肉质颗粒状突起,体被有稀疏短细毛,第9节细毛比较长,腹末平截。
            蛹:蛹长10~15mm,刚化蛹时乳白色,后变橙黄色,胸背长约占体长1/3,触角出现并平伸在体侧,蛹体被有绒毛,翅芽达第5腹节,后腿足达第6腹节。初化蛹时乳白色,后期老熟为深黄色。触角、口器均由褐色变黑色。

    • 发生规律:
  •         在沿江地区1年发生1~2代,10月中下旬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枯藤中越冬。次年3月下旬至4月下旬陆续化蛹羽化,成虫5月上中旬开始产卵,产卵期2~3个月。前期卵孵化的幼虫,可化蛹羽化,第1代成虫8月上旬始见,后期卵孵化的幼虫9月下旬老熟后直接越冬。第1代成虫8月中下旬产卵,但成虫寿命短,第2代幼虫发育至老熟后越冬。
            在广西1年发生3代,世代重叠。以老熟幼虫及少量蛹在藤蔓里越冬。4月中旬越冬幼虫开始化蛹,5月为化蛹盛期,4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成虫羽化期;6月上旬至9月上旬为第一代幼虫发生期;8月上旬至9月下旬为第二代幼虫发生期;10月为第三代幼虫发生期。8~10月为幼虫集中发生期。第一代幼虫为害不严重,第二、第三代幼虫集中在9月和10月发生,发生量大、为害性强。
            成虫多将卵散产在叶柄组织表面,部分产在藤茎组织表面,每次产1粒。幼虫孵化后主要在附近叶柄组织内取食为害,发育至2龄后进入藤茎部组织,可向上、下钻入部髓为害。幼虫有相互残杀的习性,同一藤蔓中的幼虫只在各自以木屑筑起的室道内“迂回”为害,很少在同一蛀道内同时出现两条幼虫。被害部位因受到刺激加上虫粪、木屑等堆积其中,故外观之往往呈畸形、膨大的虫瘿状。
            该天牛幼虫主要为害直径为0.5~1.5cm的藤蔓,此类藤蔓多集中在距地面50cm以上的主蔓和一级侧蔓;愈斑瓜天牛在栽培品种“红毛果”发生为害较重,该品种藤蔓粗壮肥嫩,叶大厚实,植株含糖量高,适宜成虫产卵,幼虫取食,故在品种混杂的果园内“红毛果”最先受害且受害最严重;平地上种植的罗汉果受天牛为害率及虫口密度均显著高于在山地。随着海拔的升高发生量降低。发生严重度:平地>坡地>山地;干旱,降雨量少,愈斑瓜天牛大发生几率高。

    • 防治方法:
  •         1. 农业防治  冬春季结合瓜园冬季管理,人工处理枯藤,杀灭越冬幼虫,压低越冬基数。天牛成虫飞翔力弱,于5~7月人工捕捉成虫,并抹杀卵粒,可有效降低田间卵量。在天牛幼虫为害部位,用尖锐细铁丝斜刺3~5下,可杀死其内幼虫。
            2. 生物防治  管氏肿腿蜂对此天牛的寄生率较高,在幼虫发生期释放天敌管氏肿腿蜂,防治效果好。
            3. 化学防治  6月上中旬,检查瓜萎主蔓,以离地面80~120cm处发现蛀孔后,用药剂浸泡的棉絮包裹蛀孔,然后用塑料薄膜包扎,杀死幼虫。

  • 危害部位相似< >的虫害
    被害状相似<缺刻 坏死 >的虫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