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成虫(c)李晓瑾
  • 成虫(c)李晓瑾
  • 卵(c)李晓瑾
  • 虫孔(c)李晓瑾
  • 茧(c)李晓瑾
  • 蛹(c)李晓瑾
  • 幼虫(c)李晓瑾
    白毛新皱胸天牛
    拉丁名:Neoplocaederus scapularis
    科属: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
    分布与危害:        白毛新皱胸天牛Neoplocaederus scapularis Li et Zhu属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,目前仅分布于新疆。成虫羽化后主要取食新疆阿魏花药、花柄及幼嫩种子。花药、花柄常残缺或被咬断,种子边缘缺刻,严重者危害至种子胚部甚至整个种子,虫口密度8~10头/株。幼虫主要危害开花后的新疆阿魏花茎及根部。幼虫在花茎内由上而下蛀咬虫道,直至阿魏根部,虫道中充满坚实的蛀孔碎屑。
    形态特征:
  •         成虫:雌虫体长33~36mm,宽12~14mm;雄虫体长30~33mm,宽10~12mm;具金属黑色;触角第1~4节黑色,内侧具稀疏白色长缨毛,第5~11节略带棕红色;前胸背板前端及基部边缘密被白色短绒毛;体腹面及足被白色或淡黄色卧毛;小盾片三角形,被白色绒毛;鞘翅外侧面边缘具稀疏白色绒毛。头部短,头顶凸起,中央在复眼间有一纵脊,额宽阔,近方形,触角基瘤彼此接近,复眼突出,小眼面粗,复眼下叶稍长于颊;触角略短于体,柄节较粗,弓曲,每节下沿有一细齿,第4节较短,第3节和第11节长于柄节;前胸背板皱褶,背板侧刺突发达,呈尖刺状;鞘翅明显宽于前胸,具光泽,两侧近于平行,翅面前中部刻点粗密,后渐细疏,肩角直立突起,翅端近似平切,鞘翅缝角呈尖齿状凸起;中足基节窝对后侧片开放,前足胫节无斜沟,跗节两侧具毛垫,第1、第2跗节面中央具纵沟,第3跗节中部裂开,爪单齿式;腹部5节,第1腹节长度约为第2腹节的2倍,末节腹板后缘浑圆。
            卵:椭圆形,乳白色,长3~4mm。
            幼虫:粗肥多皱,淡黄白色,体长50~60mm,体阔略呈方形。身体腹面及两侧被浅黄色绒毛,中线对称各有8个棕色气孔。

    • 发生规律:
  •         在新疆1年发生1代,以幼虫在阿魏根下部越冬,5月中旬至6月成虫羽化,羽化后于飞至开花阿魏植株,取食阿魏花及幼嫩种子补充营养,之后交尾产卵,雌虫先产卵前在开花阿魏茎秆上蛀咬刻痕,然后通过刻痕在阿魏髓心软组织或空茎壁上产卵,卵10天左右孵化,6月中旬至7月初成虫死亡。通常每个茎秆内只有1头幼虫为害,幼虫在茎秆内由上而下蛀食虫道,直至阿魏根部,幼虫虫道中密布坚实的蛀孔碎屑,翌年春老熟幼虫做蛹室化蛹。
    • 防治方法:
  •         1. 农业防治  5~6月中旬成虫盛发期,于晴天在阿魏花上捕杀成虫;根据该天牛的产卵特性,可将收完种子后的阿魏茎秆尽快砍除并集中焚烧,削除藏在茎秆中的天牛虫卵和初孵幼虫;发现幼虫用铁丝钩杀幼虫。
            2. 化学防治  发现幼虫蛀食可用药堵塞虫孔。

  • 危害部位相似< >的虫害
    被害状相似<缺刻 坏死 >的虫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