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西洋参猝倒病(c)丁万隆
    西洋参猝倒病
    危害部位:
    分布与危害:

    发病初期,在近地面处幼茎基部出现水浸状暗色病斑,扩展很快,发病部位收缩变软,最后植株倒伏死亡。若参床湿度大,在病部表面常常出现一层灰白色霉状物。

    病原:
  • 病原为德巴利腐霉Pythium debaryanum Hesse,为鞭毛菌亚门、卵菌纲、霜霉目、腐霉属真菌。在PDA培养基上菌丝体白色绵状,繁茂,菌丝较细,有分枝无隔膜,直径26μm。孢子囊顶生或间生,球形至近球形,或不规则裂片状,直径1525μm。成熟后一般不脱落,有时具微小乳突,无色,表面光滑,内含物颗粒状,直径1923μm。萌发时产生逸管,顶端膨大成泡囊,孢子囊的全部内含物通过逸管转移到泡囊内,不久,在泡囊内形成游动孢子3038个,泡囊破裂后,散出游动孢子,游动孢子肾形,无色,大小410μm×25μm,侧生2根鞭毛,游动不久便休止。卵孢子球形,淡黄色,1个藏卵器内含1个卵孢子,表面光滑,直径1022μm

    • 发生规律:
  • 病原菌的腐生性极强,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,在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土壤中,腐霉菌的存活量大。病菌一经侵入寄主,即在皮层的薄壁细胞组织中很快发展,蔓延到细胞内和细胞间,在病组织上产生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,进行重复侵染。后期又在病组织内形成卵孢子,越冬。在土壤中越冬的卵孢子能存活1年以上。病菌主要通过风、雨和流水传播。腐霉菌侵染的最适温度为1516。在低温、高湿、土壤通气不良、苗床植株过密的情况下,对植株生长发育不利,却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及侵染。另外,在参田透水性差、易积水的情况下,亦利于病害的发生。

    • 防治方法:
  • 1药剂拌种  可选用50%速克灵可湿性粉剂等药剂拌种,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.1%0.2%

    2)加强田间管理  要求参床排水良好,通风透气,土壤疏松,避免湿度过大并防止参棚漏雨。发现病株立即拔除,并在病区浇灌500倍硫酸铜溶液。

    3)发病期喷药  在苗床上进行叶面喷洒11180波尔多液、25%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药剂。

  • 危害部位相似< >的病害
    被害状相似<腐烂 坏死 >的病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