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幼虫(c)李晓瑾
  • 为害状(c)李晓瑾
  • 幼虫聚集(c)李晓瑾
    天幕毛虫
    拉丁名:Malacosoma kirghisica
    科属:鳞翅目Lepidoptera枯叶蛾科Lasiocampidae
    分布与危害:        天幕毛虫Malacosoma kirghisica Staudinger属鳞翅目Lepidoptera枯叶蛾科Lasiocampidae。国内广泛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华南、西北以及西南等地区。国外分布于日本、朝鲜、美国等国家。天幕毛虫以幼虫为害为主,主要危害阿魏的嫩芽及叶片,影响阿魏的营养生长。

    形态特征:
  •         成虫:雌虫体长21mm,翅展45mm。虫体枯褐色,前翅中央具一深枯褐色的宽阔横带;后翅枯褐色,近体端半部色淡;腹部肥粗。雄虫体长19mm,翅展32mm,体色淡黄,前翅中部具2条深枯褐色的横纹;后翅近外缘部亦具有1条深枯褐色横纹,并与前翅近外缘的1条横纹相连接,腹部瘦细。
    卵:椭圆形,表面灰白色,长径1.0mm,中央稍凹入。卵粒排列整齐,常数百粒集合成1个卵块,呈“顶针”状环绕于细枝上,故有“顶针虫”之称。
            幼虫:老熟幼虫体长50~55mm。头部暗蓝色,散布黑点,在颅顶两侧各生一大型黑斑。前胸背板及臀板皆为暗蓝色,其上各具2个黑斑。背中线黄色或黄白色;亚背线较宽,呈橙黄色;两线中间夹1条黑色纵线;气门上线暗蓝色;在气门线和气门上线之间有1条细窄的橙黄色纵线。胴部各节背面两侧各具一黑瘤,第8节上的黑瘤在背中央,大而显著,每个黑瘤上均生有黑色长毛。气门线以下,密生黄白色的细长毛。
            蛹:被蛹,长17~20mm。体黑褐色,上被淡褐色的短毛。
            茧:长椭圆形,白色致密,茧衣黄色疏松。其上附有黄色粉状物。

    • 发生规律:
  •         1年发生1代。以完成胚胎发育的幼虫在卵内越冬。卵内越冬的幼虫于翌年5月中旬陆续孵化;幼虫5龄,约45天老熟;老熟幼虫于6月下旬至7月中旬化蛹,蛹期15天左右;成虫于7月下旬至8月中旬羽化,羽化后即可交配、产卵;卵经15天左右胚胎发育完成,变成幼虫;幼虫在卵内滞育,直至翌年4月中下旬陆续孵化。在合适的条件下,6月中下旬,成虫大多又返回到树上产卵。
    • 防治方法:
  •         1. 农业防治  根据其产卵特性,利用早春,特别是4月上中旬,在一二年生的小枝条上寻找采集卵块,效果良好;天幕毛虫1~3龄幼虫有吐丝结幕习性,此期可人工捕杀聚集的幼虫。
            2. 物理防治  在成虫羽化高峰期进行灯光诱杀,效果良好。
            3. 药剂防治  在天幕毛虫孵化高峰刚过的1龄期内,喷施药物防治。

  • 危害部位相似< >的虫害
    被害状相似<缺刻 >的虫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