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西洋参黑斑病-茎斑(c)丁万隆
    西洋参黑斑病
    危害部位:
    分布与危害:

    黑斑病菌主要为害叶片,也可为害茎、花梗、果实等,但以叶片受害为主。叶片上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,黄褐色至黑褐色,稍有轮纹,病斑多时常导致叶片早期枯落(图7-3)。茎上病斑椭圆形,黄褐色,向上、下扩展,中间凹陷变黑,上生黑色霉层,即病原菌的子实体,致使茎秆倒伏,参农俗称疤拉杆子。花梗发病后,花序枯死,果实与籽粒干瘪,果实受害时,表面产生褐色斑点,果实逐渐抽干,果实干瘪,提早脱落,俗称吊干籽。被害种子起初表面米黄色,渐次转为锈褐色。由黑斑病造成的根腐烂现象虽发生不普遍,但个别地区发病严重时,会造成减产。

    病原:
  • 病原为人参链格孢Alternaria panax Whetz.,为半知菌亚门、丝孢纲、丝孢目、链格孢属真菌。分生孢子梗216根束生,褐色,顶端色淡,基部细胞稍大,不分枝,直或稍具一个膝状节,15个隔膜,大小1664μm×35μm。分生孢子单生或串生,长椭圆形或倒棍棒形,黄褐色,有横竖隔膜,隔膜处稍有隘缩,顶部具稍短至细长的喙,色淡。该病菌主要侵染西洋参及五加科植物。

    • 发生规律:
  • 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、参籽、宿根、参棚及土壤中越冬。在东北,5月中旬至6月上旬开始发病,78月发展迅速。病斑上形成的大量分生孢子可借风雨、气流飞散,在生育期内反复地引起再侵染,直至9月上旬。降雨量和空气湿度是人参黑斑病发生发展和流行的关键因素。根据多年的调查分析,已明确了黑斑病流行的气象指数,即7月中旬田间病情指数达到2540,旬降雨量超过80mm,相对湿度在85%以上,平均气温1525,病害将大流行。

    • 防治方法:
  • 1)加强田间管理  保持棚内良好的通风条件,夏季减少光照。做好秋季参园清理工作,将带菌的床面覆盖物,清除烧毁,防止再次感染。春、秋季畦面以0.3%硫酸铜或高锰酸钾进行消毒。施肥时注意氮、磷、钾的比例,可适当提高磷、钾肥的比例,控制氮肥,特别是铵态氮肥的施入。

    2)选用无病种子,实行种子和参苗消毒  种子用多抗霉素200mg/kg50%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泡24小时,或按种子重量的0.2%0.5%拌种。移栽时用多抗霉素200mg/kg50%扑海因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浸泡参根1小时,凉干后定植。

    3)参苗出土后及时用药预防  一般用0.3%硫酸铜消毒,展叶期喷50%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、多抗霉素100200mg/kg58%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药剂。生长期间发现病株,应及时清除,集中消毁。对严重病区可喷50%扑海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再对健康参苗喷波尔多液11120于叶面。

  • 危害部位相似< >的病害
    被害状相似<坏死 >的病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