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病原:
病原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 (Fr.) Keissler,异名A. tenuis Nees.,为半知菌亚门、丝孢纲、丛梗孢目、链格孢属。分生孢子梗单生或数根簇生,直立或弯曲,褐色,具隔膜,罕见分枝,大小33~75μm×4~5.5μm。分生孢子链生或单生,倒棒形、卵形、倒梨形或近椭圆形,褐色,表面光滑或具细疣,横隔3~8个,纵、斜隔1~4个,分隔处缢缩,大小22.5~40μm×8~13.5μm。喙短柱状或锥状,淡褐色,0~1个横隔,大小8~25μm×2.5~4.5μm,大部分可转变为产孢细胞,其上形成次生孢子。
- 发生规律:
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,田间病残体为其初侵染来源,温度和降雨与病菌生长繁殖关系密切,降雨量大、降雨次数多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蔓延。生长季病叶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不断引起再侵染,蔓延为害。重茬菊花病情指数高于轮作菊花;春插菊花比夏插的发病轻。高温高湿时发病较重,6~10月均可发生,7~8月为发病高峰,9月以后病情发展较慢。
- 防治方法:
(1)实行轮作倒茬,忌重茬;菊花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叶烧毁或深埋。
(2)提倡春栽,压缩夏茬插条菊花面积;加强栽培管理,促进植株生长健壮,提高植株抗病能力。
(3)发病初期用50%多菌灵500倍液、75%代森锰锌600倍液或50%扑海因800倍液等药剂喷雾3~4次,间隔期为7~10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