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菊花黑斑病(c)丁万隆
    菊花黑斑病
    危害部位:
    分布与危害:

    病菌主要为害叶片。受害叶片多从叶尖、叶缘处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或灰色斑,外围具浅黄色晕圈,无明显轮纹;后期病斑上生黑色霉层,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。条件适宜时病斑迅速扩展,导致全叶枯死。一般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,逐渐向上蔓延,严重时全株叶片变黑枯死,病叶不脱落,吊挂在茎秆上。

    病原:
  • 病原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 (Fr.) Keissler,异名A. tenuis Nees.,为半知菌亚门、丝孢纲、丛梗孢目、链格孢属。分生孢子梗单生或数根簇生,直立或弯曲,褐色,具隔膜,罕见分枝,大小3375μm×45.5μm。分生孢子链生或单生,倒棒形、卵形、倒梨形或近椭圆形,褐色,表面光滑或具细疣,横隔38个,纵、斜隔14个,分隔处缢缩,大小22.540μm×813.5μm。喙短柱状或锥状,淡褐色,01个横隔,大小825μm×2.54.5μm,大部分可转变为产孢细胞,其上形成次生孢子。

    • 发生规律:
  •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,田间病残体为其初侵染来源,温度和降雨与病菌生长繁殖关系密切,降雨量大、降雨次数多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蔓延。生长季病叶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不断引起再侵染,蔓延为害。重茬菊花病情指数高于轮作菊花;春插菊花比夏插的发病轻。高温高湿时发病较重,610月均可发生,78月为发病高峰,9月以后病情发展较慢。

    • 防治方法:
  • 1)实行轮作倒茬,忌重茬;菊花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叶烧毁或深埋。

    2)提倡春栽,压缩夏茬插条菊花面积;加强栽培管理,促进植株生长健壮,提高植株抗病能力。

    3)发病初期用50%多菌灵500倍液、75%代森锰锌600倍液或50%扑海因800倍液等药剂喷雾34次,间隔期为710天。

  • 危害部位相似< >的病害
    被害状相似<坏死 >的病害